青海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〡乡村振兴系列科技成果推介(第四期)
成果1:青海高原羊肚菌设施生产技术研究 成果简介:项目采用食用菌发酵技术和现代微生物学技术,成功培育出青海高原羊肚菌菌株2株。对青海高原羊肚菌培养基质及条件进行优化研究,获得高原羊肚菌培养的最佳配方和优化条件。根据青海高原地区气候特点及羊肚菌生活习性,结合野生生境及现有栽培模式分析,探索出一套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制订了《青海高原羊肚菌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初稿)》,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高原羊肚菌菌种繁育、栽培生产和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为青海地区羊肚菌产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提高了种植效益。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成果2: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成果简介:项目组通过对青海省河湟地区小麦(油菜)后套/复种的绿肥作物毛叶苕子、箭筈豌豆,从绿肥播种方式、播量、施肥、灌水、翻压时间等方面进行技术研究,根据温度、湿度等条件,制定出小麦(油菜)套/复种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生产技术;在省内不同生态区采集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的根瘤菌样品55份,分离、纯化出16株菌株,筛选出适应毛叶苕子、箭筈豌豆的优良拌种菌株3株;绿肥翻压、留根茬等技术实施对后作产量、化肥减施及土壤肥力均有促进作用,初步形成绿肥部分替代化肥技术模式。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成果3:杜泊羊与藏系羊杂交后代定向选育技术和良种推广 成果简介:在藏羊本品种选育的基础上,通过杜泊羊杂交改良,选育杂交种公羊474只,其中F1代种公羊176只、F2代种公羊82只、回交种公羊216只;选育F1代母羊54只,产羔83只,产羔率达到157%,羔羊产肉率提升18.49%。结合基因组学分析和Sanger测序验证,筛选出分子标记12个,加快了杂交肉羊选育进程;采用胚胎移植技术,使母羊妊娠率达到65.96%,产羔率达到48.94%,提高了母羊的繁殖力。编制技术标准2项;申请发明专利2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发表论文3篇,其中SCI论文2篇。截止2019年底,选取9个乡镇25家养殖户作为推广实验点,杂交肉羊养殖规模达到4200只,经济产值达到540万元。该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成果4:食用百合无基质催培繁殖技术研究 成果简介:该成果完成了食用百合鳞片无基质催培室、催培架新型设计,通过各项技术指标测试完成了整体试制和生产验证。根据商品鳞茎抽检、鳞片层次分级、鳞片重量精准分级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了鳞片和微型鳞茎的分级标准。通过温度、光照、湿度筛选试验优化了鳞片无基质催培技术参数,建立了鳞片繁殖技术体系。利用该催培技术,混合鳞片的微型鳞茎分化率可以达到93.0%左右,单个鳞片平均分化形成微型鳞茎2.13粒左右,单个鳞茎的繁殖率(繁殖系数)达到130.8倍,较大田播种繁殖效率提高了181.9%。2018年,10万枚鳞片成功催培出约20万粒微型鳞茎。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大学 成果5:高寒地区引进父母代乌鸡养殖技术与示范 成果简介:该项目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引进并培育了3000套略阳乌鸡,通过研究探索建立了能适应本地气候条件且遗传性相对稳定的乌鸡父母代群,并注册了“西堡黑凤”乌鸡商标;项目对略阳乌鸡父母代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表明1-6周龄成活率:94.7%;150日龄体重1884.5g;产蛋率最高达到76.42%;入孵蛋孵化率82.49%,达到国内乌鸡养殖的先进水平;项目改扩建鸡舍3400平方米,购置孵化器和出雏器等配套设备,孵化雏鸡24.4万羽,出售鸡苗和育成鸡22.16万只,新增产值1728万元,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起草了《西堡黑凤乌鸡生态养殖技术规范》企业标准和《略阳乌鸡疫病防控技术示范》等4个技术规程,在国内高海拔地区率先探索形成了一套特色乌鸡繁育的技术体系。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成果6:航天蔬菜绿色丰产技术集成与推广 成果简介:项目引进蔬菜新品种达18个,筛选出适宜品种16个,填补了我省番茄和黄瓜航天蔬菜品种空白,丰富了蔬菜品种结构;筛选出安全高效生物农药4种;集成“有机肥+配方肥”、“秸秆生物反应堆+配方肥”模式2种;制定出航天黄瓜、航天番茄、航天辣椒绿色生产技术规范3项。示范、推广航天蔬菜绿色丰产技术面积4.1万亩,新增总产值0.94亿元。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平均减少4次以上,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防效达到80%。为我省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成果完成单位: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来源:青海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