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都兰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政治属性、提升服务功能,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抓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
夯实组织基础,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紧紧围绕决胜收官“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健全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机制,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持续规范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联述联评联考”制度,构建“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格局,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从要素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从局部发力向整体提升转变。同时,通过县级领导联点乡镇,领衔挂帅、强化督导,构建起县级领导、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党组织和第一书记层层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责任体系,确保任务到村、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按照党支部“促百分百达标、迎党百年华诞”以评促建活动,通过党总(支)部自查自评、党委全面考评、党委行业部门间交叉互评的方式,对全县12个领域的党总支和党支部进行全覆盖考评,达到补弱项、强短板、抓示范的作用,全县215个党支部8个党总支部全面完成达标创建工作。制定印发《全县“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百日攻坚活动方案》,持续推进6个方面21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对照国有企业党建30项重点任务,开展“回头看”, 推动国有企业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落实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事项清单。
2、坚强人才队伍,打造引领示范“先锋队”
组建都兰县“科技兴农”、农技致富、农牧业科技推广、“三农工作”、 合作社引导、扶贫惠农等志愿服务分队,加强树立农牧区人才培养意识。同时以定期调研方式,了解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和生活情况,协调县农牧和乡村振兴局解决基层单位站所驻村、第一书记具体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农牧方面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环境,不断营造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举办“以党建为引领,加快都兰县乡村振兴建设步伐暨县乡乡村振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围绕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和组织人才工作、打造全国生态文明高地、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快促进乡村振兴步伐、农牧业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对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党支部书记共300余人进行培训,不断推进乡村振兴落实落地。举办都兰县2021年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重点讲授牛羊高放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全县113名科技示范主体及辐射带动户参加培训,帮助提升科技示范主体种植、养殖能力,为农技推广助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3、壮大集体经济,开启村级发展“加速器”
围绕“安排部署、责任落实、规划引领、督导检查”四个方面,县级层面制定印发《全县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工程领导小组专项工作组及议事规则》《都兰县村集体经济“清零”工程专项工作组及成员单位职责》,各乡镇、村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书》《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书>》,进一步明确综合协调、产业指导、资金支持三个专项工作组以及各成员单位职责,切实加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系统谋划。如,香日德地区依托“瀚海绿洲”党建品牌打造,积极推动藜麦、青稞等种植业发展,在柴兴村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藜麦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对农产品实行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形成有效带动产业强村带动周边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4、加强基层治理,织密和谐稳定“安全网”
始终聚焦提升组织力、强化政治功能、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相统一。持续开展区域联建,以社区“大党委”“大党总支”机制为抓手,在8个社区共划分网格58个,将社区范围内的1194名党员全部编入网格管理,着力打造了察苏锦都商圈党群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和社会组织孵化等功能,把商圈打造成红色智慧党群服务中心,进一步织密党的基层组织。依照社区“大党委”工作模式,组建达雅尔小区组织共建、共管、共治的党建联盟发展格局,依托“2141” 党建工作法,围绕“党建引领、服务群众、开放共享、携手同行”党建工作理念,打造了乡、村“2”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红色讲堂、红色书屋、红色影院等平台,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政治功能,建设面积2413.59平方米,设有13个党建联系点,党员272名,全力确保党组织机构健全,党组织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