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沙漠,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大漠空高尘不飞”的静谧,或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美。但在这些诗意的画面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现实困境:流沙如无情的巨兽,不断吞噬着广袤的土地,狂风裹挟着沙尘,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日复一日地承受着风沙肆虐的侵扰。
天还未破晓,都兰县夏日哈镇河北村附近的沙漠仍被夜色笼罩,沙丘在寒风中起伏如凝固的金色浪涛,而此刻青海森灵农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已化身沙漠“织网人”,穿戴好巡护装备,扛着工具已赶到工作现场。他们俯身蹲下,两两协作,将柔韧的稻草编织成1.2米见方的“生态密码”,以10—20厘米的深度牢牢嵌入沙层。随着动作翻飞,细密的草方格如涟漪般向远方扩散,金色沙海之上,一张巨型防风绿网正悄然成形。
“最近风沙势头猛,草格一定要扎得够密、够紧实,才能把流沙牢牢锁住。”现场技术安全负责人马玉林边示范边叮嘱队员,手上的动作一刻不停。随着他们的努力,稻草方格在沙地上不断向后延伸,守护这片土地的生态防线。
在治沙现场,稻草方格如同金色沙海中的绿色密码,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命运。“这些看似简单的草方格,只是‘三北’工程生态综合治理的冰山一角。”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井国承望着绵延的草方格,目光中满是欣慰与自豪,“曾经这里沙浪翻滚,如今连绵的固沙草方格已扎根成型,就像看着亲手培育的幼苗,一天天茁壮成长。”
以前的夏日哈镇气候变化多端,一年四季有一半时间黄沙肆虐,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夏日哈镇河北村党支部书记杨欠本回忆起往昔时说道:“大风过境时,家里全是沙土,饭都吃不上,更种不了地,当时的情况真的糟糕。”
近年来,自都兰县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启动以来,各工作队接续奋斗,与当地村民并肩作战,在广袤无垠的沙海中打响了生态保卫战。经过长期努力,曾经黄沙肆虐的荒滩正逐渐被绿色覆盖,成功实现“锁住沙边、焕新绿洲”的生态奇迹。
据都兰县察汗乌苏河流域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防治与生态项目标段九负责人莫云蛟介绍,自3月25日启动以来,都兰县夏日哈镇河北村沙窝生态治理项目施工有序。项目聚焦1511亩沙化区域的稻草方格铺设,目前已完成300亩作业,预计5月20日实现全面竣工。该项目创新融合生态修复与民生保障,采取“生态治理+就业帮扶”模式,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累计创造超百个就业岗位,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既让荒漠披上“绿装”,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鲜活范例。
“稻草方格治沙法,植树是关键。”马玉林一边示范一边向记者解释,“这1.2米的稻草方格是工人用铁锨把稻草牢牢扎进沙里做成的,可有效减弱地面起沙风速,这是机械固沙。后续我们还将在稻草方格里栽植梭梭树等,成活率达85%以上,这是最主要的、长久的生物固沙方式。”
从夏日哈镇河北村的沙区极目远眺,连片的人工树林长势喜人,沿着村庄边缘绵延而去,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两年变化太大了,栽种的树林不断扩大,形成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使流沙得到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和沙地生态系统明显改善,以前根本看不到野生动物,现在成群的黄羊随处可见,我们老百姓是真正的受益者。”杨欠本感慨地说。
2024年,都兰县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正式开工。“三北”工程六期(2024年—2026年)建设总任务69.8万亩,总投资90903.22万元。2024年完成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13.54万亩,下达都兰县“三北”工程六期预算内都兰县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建设任务13.54万亩,退化草原修复6万亩、草原围栏90千米、沙化土地新造林管护12058亩、夏日哈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偿15.15万亩。
井国承说:“都兰县林草局将以‘三北’六期工程为引领,聚焦防沙治沙和退化草原修复等重点任务,创新‘党建+项目’‘党建+管护’模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在生态保护一线锤炼党性、提升能力。同时,持续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
稻草方格,锁住黄沙的生态密钥,托起乡村振兴的发展纽带。都兰县以稻草为墨、黄沙作卷,绘就生态与发展双赢的时代答卷,为荒漠化治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鲜活样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