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西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输出地建设“向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特色化、数字化配资源,向主基地、主企业、主名片、主平台配政策”总体部署,用“绿色”赋能“特色”,立足自身优势,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推进输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政策保障持续加大。制定《海西州扶持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海西州促进农牧民增收若干措施》《海西州草畜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关于应对牛羊价格下滑促进农牧民增收补贴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2024年全州累计投入州县级资金2亿元,保障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下达各类扶持补贴资金1.49亿元。金融机构多举措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通过配套金融产品“量体裁衣”,增强小微企业内生动力。 产品认证全省领先。印发《海西州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指导意见》《海西州鼓励支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认证实施办法》,加大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32个农产品获得香港STC优质“正”印认证,全州现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累计达102家、产品数达585个,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2024年新申报已获证绿色食品企业7家,绿色食品续展企业17家。有机认证草场环境监测实现全覆盖,草场环境监测面积达1.207亿亩,认证规模居全省首位。 科技支撑更加强劲。支持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发鲜果枸杞保鲜技术并投入使用,开展枸杞全程机械化采摘试点。新增1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累计选派93名省内外农牧业专家开展科技服务。德令哈001号工作站获批全省首个农业农村部西北耕地保育及边际土地改良重点实验室,建设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11个,果蔬育苗增产、藜麦新品种选育、盐碱地改良等科技攻关取得显著成效。全州10家农牧领域企业通过青海省2024年度科技型企业认定。实施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改良与饲草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项目,筛选耐盐能力强、适应盐碱地种植的饲草资源2个,建立关键技术试验区100亩,示范推广面积达到4.4万亩,土壤总盐含量降低20%,草产量同比增长30%。 特色产业赋能提质。州委、州政府高起点谋划产业布局,制定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逐步壮大枸杞、藜麦、设施果蔬、冷水鱼、柴达木双峰骆驼等特色产业,培育肉苁蓉、食用菌、火焰蔘等新兴产业为主的“5+5+N”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不断促进农牧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州建设。同时,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依托枸杞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提升“柴达木枸杞采摘”劳务品牌知名度,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品牌推介强农增收。以“神奇柴达木”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围绕“四牌架构”,不断规范品牌建设。在浙江杭州、宁波等地建成“神奇柴达木”优品专柜72家,在省内建成5家优品旗舰店,308种产品入选“神奇柴达木”优品库,授权21家企业使用“柴达木枸杞”农产品地理标志。举办2024年海西州“神奇柴达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推介会,借助年货节、“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青洽会等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直播活动。累计直播场次达2.34万场,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7516.75万人次,直播销售商品140.59万件,销售额达6038.78万元。 产业发展聚才增智。制定《海西州乡村振兴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智库建设方案》,特聘省内外专家112名组建海西乡村振兴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专家智库,专家“揭榜挂帅”开展领题。同时利用人才项目洽谈会,成功对接11个项目,现场签约4个项目,涉及枸杞智能采摘、饲草开发利用、液态驼奶保鲜、藜麦综合防控等重点领域,聚焦破解藜麦连作种植过程中产量降低、病虫害严重以及枸杞人工采摘成本过高等方面难题,不断为推进海西州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来源:海西州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