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行业新闻
都兰:强化科技支撑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都兰县分公司|发布时间:2024-04-15





科技支撑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农牧局认真落实省委、州委、县委和县政府有关农牧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坚持把农牧业科技支撑摆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围绕全县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强化农牧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应用、人才培育、技术服务队伍建设等,充分发挥科技对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撑保障作用,不断提升农牧业生产能力,努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助力。

强化与科研院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应用。以提高枸杞、藜麦、青稞、牦牛、藏羊等特色农畜产品产业效益、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为目标,积极推进良种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枸杞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开发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枸杞鲜果高值化利用技术开发等工作与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为全县企业和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先后培育了适合柴达木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新品种,主要有柴杞1号、青杞1号、宁杞7号藜麦品种有青白藜1号、贡杂5号、贡杂8号,青稞品种有柴青1号、昆仑15号,为全县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今年,青稞种植11.8万亩、藜麦种植3.4万亩、枸杞种植20.38万亩。

强化农技项目实施,提升农技服务质效。近年来,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科技主推技术6项,:藏羊母羊妊娠期精准饲养技术、藏羊母羊泌乳期精准饲养技术、藏羊羔羊早期断奶技术、藏羊羔羊半舍饲养殖技术、羊梭菌病防治技术规范、柴达木盆地青稞双减增效栽培技术。稳步推进都兰县科学图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农技推广羊产业试验示范基地,都兰县金穗种业有限公司为青稞产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示范主体青稞增产45公斤/亩,增收96元/亩,藜麦增产12公斤/亩,增收144元/亩,目前,青稞柴青1号已在全县扩大种植规模。综合推广应用高原型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羔羊出生2个月断奶,4个月育肥出栏,出栏活重达到35公斤以上,增收120元/只,实现二年三胎,提升了农牧业质效。

强化农技人才培育、壮大农技人才队伍。实施百名乡村人才素质提升培训计划,每年培育高素质农牧民100人,切实提升农牧民素质水平。成立“郭正朴农技推广工作室”,为加强农牧业技术指导,推进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服务。持续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带头积极性,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开展农牧民职称评审,全县9名农牧民取得职称;10人获得柴达木英才(土专家,田秀才)称号;县农牧局申报的青海开泰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入选海西州“金蓝领”企业技能人才工作室。公开招募遴选2名经验丰富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特聘农技员,签订协议,颁发聘任证书。从县、乡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农经站、兽医站、都兰现代农业产业园技术人员中遴选72名技术指导员,分别联系2户科技示范户,开展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在察苏、香日德、热水、巴隆配备专职配种员12名,建立“特聘农技员+科技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科技转化通道,目前,农技人员信息化率达100%。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以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建立完善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牧民参与和融入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实施农业种子工程建设。2023年建设麦类作物“三圃田”300亩,麦类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藜麦良种繁殖3000亩,青稞良种繁殖7000亩。小麦原种收储115100公斤,小麦良种收储1256600公斤,青稞原种收储8300公斤,青稞良种收储253350公斤。持续开展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全县现有农牧业专业合作社110家,家庭农场158家,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带动农民增收模式,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动农牧户比重达51%以上。扎实推进都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累计实施农业生产托管试点8万亩,培育服务主体11家,实现户均增收390元/亩,解放小农户劳动力1380人,创造就业收入50万元以上,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县。充分运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强化农牧业机械装备支撑,目前,全县各类农机具保有量4225台(套),农机总动力达33833.18万千瓦、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达90%。

(来源:新华网)

Copyright © 2021 - 2025 QHYOULI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20200011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