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发展情况
2008年以来,海西州依托柴达木盆地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优势,坚持把枸杞产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输出地建设的支柱产业和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民生产业重点培育打造,小枸杞成为大产业。2023年,海西州种植枸杞41.4万亩,干果产量9.13万吨,占比接近全国的20%,实现产值33.2亿元,占全州农牧业总产值42.3%,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现有枸杞企业新型经营主体91家,农户5304户。
(一)政策支持接续发力。海西州出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进枸杞产业发展条例》,印发《海西州促进柴达木枸杞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推动柴达木枸杞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等政策文件,将枸杞产业作为海西州“5+5+N”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在种植生产、精深加工、绿色防控、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项目全方位支持。
(二)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制定柴达木枸杞地方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等19个标准规范。实施农药化肥“双减”项目74万亩,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30%以上。认证绿色有机枸杞24万亩、绿色有机枸杞企业70家、绿色有机枸杞产品76个,认证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获批建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产业提质步伐加快。建成都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格尔木特色生物产业园、乌兰县乡村振兴产业园,培育加工企业28家、精深加工企业17家,建成各类生产线900余条,生产的枸杞干果、酒类、功能性食品等产品和衍生品达100余种,枸杞原浆年生产能力达到1.41万吨以上。建成大漠红工业旅游景区、生态农业风情小镇,培育“枸杞采摘”劳务品牌,带动农牧民发展“路衍经济”。
(四)科技创新不断强化。成立柴达木枸杞研究院、有机枸杞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培育省级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11家。实施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海西州“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引进杰出人才、领军人才21人。选育推广柴杞1、2、3号优良品种。开展循环产业等关键技术攻关,获得省州科研成果67项(其中: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5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专利22项)。
(五)品牌价值稳步提升。柴达木枸杞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品牌价值达92.5亿元。开展四批次“神奇柴达木”优品评选,33家企业的69种枸杞及相关产品入选优品库。“柴达木”枸杞入选中欧地标互认产品名单,有机枸杞远销18个国家和地区,有机枸杞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建立柴达木枸杞价格指数发布机制,提高枸杞品牌话语权,拓展枸杞销售渠道。
(六)综合效益日益凸显。通过土地流转、保底分红、折股量化等方式,带动3.2万户农牧民参与企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利益联结持续强化。每年吸引省内外10万余人从事枸杞采摘等相关活动,惠及周边近1.3万户农牧民,带动年人均增收1.25万元以上,有力支撑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产业振兴。在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大面积推广种植枸杞,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海西州枸杞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总体政策供给不足。目前对枸杞仅有林草部门750元/亩标准的造林补助、127元/亩的有机枸杞种植补助(仅发放2018年)和农牧部门70-110元/亩农药化肥“双减”补助,有机枸杞亩均种植成本在3000—5000元,现有政策杯水车薪。二是枸杞种植规模逐年下降。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枸杞种植生产综合成本上升,种植收益下滑,加之耕地“非粮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要求,枸杞种植空间受到挤压,2023年枸杞种植面积较2018年减少近10万亩。有机枸杞种植投资成本高、产量低,受市场影响,优质不优价问题突出,导致近年来有机枸杞企业、种植面积持续萎缩。四是专业技术力量短缺。枸杞产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本土人才专业技术水平低、结构层次不合理、行业领军人才匮乏,高层次人才比重小,特别是现代营销、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等方面的高端人才缺乏。全省承担枸杞科技攻关项目的机构仅有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不超过15人。五是精深加工转化率低。产品结构单一,90%以上以干果形式出售,枸杞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中药类等衍生品少,企业加工工艺、设备规模化程度不高,加工产品种类、生产方式、产品包装款式同质化现象严重。六是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现有枸杞产业平台集聚效应不明显,州内缺乏枸杞领军企业,大多数企业通过单打独斗、自产自销、家族式经营等传统模式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种植户、合作社、企业与市场销售、仓储物流、电子商务融合不够,缺乏固定的销售渠道,生产主体难以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七是竞争挑战风险日益加剧。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枸杞产业发展迅速,种植规模已接近海西州,进入市场的枸杞新产品日趋多元化,给柴达木枸杞市场竞争带来巨大挑战。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热干风等自然灾害风险加剧,主栽品种老化,病虫害影响严重,对枸杞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八是营销网络体系不完善。州内枸杞多数依托省外经销商大批量原果收购后异地贴牌销售,定价权控制在收购商手里,缺乏市场话语权。品牌不稳固,大部分枸杞贴牌进入国内外市场,对柴达木枸杞影响很大。九是金融扶持力度不足。金融机构信贷产品与枸杞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创新的信贷产品少。枸杞种植户、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担保金融机构,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是枸杞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良种繁育。加快枸杞种苗培育和良种基地建设,推动枸杞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在都兰、德令哈建设枸杞良种繁育基地2处,提高枸杞良种自给率和使用率,到2028年枸杞良种自给率达到40%以上。
(二)推动标准化生产。扶持退化且集中连片种植的枸杞生产基地,配套相关基础设施,通过更新改造、有机转换、土地质量提升等方式改良,推动枸杞标准化生产,提高机械化水平。今年计划实施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
(三)推广绿色生产。加大绿色有机枸杞认证,依托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强化枸杞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大投入品检测和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质量监管和认证工作,推行枸杞产业绿色发展。今年省厅下达我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项目枸杞实施面积20万亩,推动绿色防控技术落实到位。
(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国家、省级产业园功能和承载能力,加快枸杞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支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设备升级、新产品研发,丰富枸杞系列产品,对升级改造和新建的枸杞精深加工生产线投资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奖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旅游景点铺设鲜果销售网点,提高鲜果商品率。今年计划实施锁鲜枸杞、枸杞果酱、原浆系列产品等加工项目。
(五)培育经营主体。鼓励和扶持经营主体提升改造烘干、晾晒、仓储保鲜等配套设施。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产业+互联网”发展模式,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探索枸杞产业试点“枸杞贷”模式,支持全产业链贷款,开展以企业存货仓单为抵押的融资方式,给予全产业链贷款支持。创新“地头贷”等金融产品模式,给予短期小额无息贷款,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
(六)健全服务体系。大力引进枸杞产业专业人才,聘请省内外专家指导支持枸杞发展、研发等任务,强化州县枸杞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支持返聘枸杞专业人才,加强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为农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各环节服务,积极推广“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服务模式,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
(七)完善仓储物流。加快建设一批冷链仓储物流基地、销售窗口,全面打造综合性枸杞交易市场体系。在全州选择2—3个县开展试点,支持建设枸杞仓储保鲜、低温真空脉动干燥等设施,在物流运输方面给予一定补贴。推进枸杞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销售有机衔接,延伸“产+加+销+储”全产业链。
(八)拓展销售渠道。按照“互联网+”“店面+电商”模式,与电商平台、企业合作健全营销网络体系,引导产销对接。支持市场主体加大订单生产和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培育跨境电商企业,提高枸杞出口量。在实施“神奇柴达木”优品“三地百柜”基础上,今年计划在省内实施“神奇柴达木”优品“百店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完善枸杞经营体系。
(九)打造特色品牌。继续在西宁市重点区域、省内高速公路沿线、重点旅游景区宣传“柴达木枸杞”品牌形象。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柴达木枸杞”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品牌+企业产品做好宣传推荐,组织枸杞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推介会,扩大柴达木枸杞品牌对外影响力和竞争力。实施“神奇柴达木”优品统一外包装项目,持续推进海西州“神奇柴达木”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