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行业新闻
数字赋能驱动海西州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都兰县分公司|发布时间:2024-03-26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海西州抢抓国家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立足于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农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农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一、工作成效

(一)着力发展智慧农牧业。通过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农牧业发展。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水肥一体化推广试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通过安装水肥一体化首部系统、水处理系统、智能化水肥系统、大田环境监测系统、智能远程控制终端系统,配套开展粮油作物试种、技术服务与培训,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提高设施装备及标准化生产水平。格尔木绿科苑园区“智慧大棚”项目建成投用,建设面积37亩,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化水肥系统、水处理系统和大棚室内环境监测、视频监控、大屏显示系统、智慧农业监控云平台等。实施“菜篮子”工程“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有效提高了全州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提升了“菜篮子”基地、交易市场管理等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强化农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以农牧业科研技术攻关为引领,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整合各类优势资源,不断强化农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从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全程机械化作业、无人机植保、设施农业数字化管理、水肥一体化以及枸杞智能采摘等方面推进数字化进程。2023年我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3.93万千瓦,年机耕作业面积46.749万亩,机播面积41.99万亩,机械植保作业面积11.88万亩,其中无人机植保面积1.22万亩,机收面积41.55万亩顷,机械收获饲草秸秆10022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0%,畜牧养殖机械化水平达到44%。

二、面临的困难问题

海西州自探索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有效推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字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主体对于数字化乡村建设缺乏深入的认识,对智慧农业、数字经济等认识还浮于表面,积极应用智慧农业、大数据农业的主动性不够。二是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缺乏。乡村数字化复合型人才不足,缺乏既熟农牧业生产,又熟练掌握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智能化农机技术人才的短缺,也制约着智能农机的推广应用。三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大。数字农牧业技术应用一次性投资较大,短期内难以获得预期经济效益,经营主体自主投入资金积极性低,政策和财政资金引导不足,数字农业农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三、可进一步发力的重点领域

一是加快优势产业与数字化融合发展。我州作为青海省重要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之一,应加快数字化与藏羊、枸杞、牦牛、青稞、藜麦等优势产业融合的步伐。二是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在水肥、土壤、农产品品种、牲畜健康管理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动态具体的管理措施。通过“数字农技员”指导农牧业种养殖管理,解决我州农牧民多和农技专家少之间的矛盾。三是推动枸杞产业提档升级。我州枸杞种植面积41万亩,其中大部分为集中连片种植,在绿色防控、智能监测、水肥一体化、北斗导航全程机械化等方面都有应用空间和潜力,可实现枸杞生产全过程监测和精准管理。

四、期盼和建议

一是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政策衔接,加大公共财政引导作用。实行“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主体引进数字农牧业应用技术,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加入数字化建设,依靠外力、外智、外资共同推进全州数字乡村建设。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业信息化知识更新培训专项行动,培养和引进一批数字化高端复合型人才,指导和协调全州数字农牧业技术应用工作。三是加大宣传指导。加强对农牧业现代信息技术和新技术、新装备的宣传普及,讲解数字乡村建设重大意义,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和农牧民发展数字农牧业的积极性。



图片




来源:州农牧局办公室

Copyright © 2021 - 2025 QHYOULI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20200011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