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行业新闻
十年耕耘结硕果
来源:都兰县分公司|发布时间:2023-02-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海西州围绕保增长、稳增收、调结构、提品质,持续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取得长足进步。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3.49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0.79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76万元。厚积薄发,发展基础显著增强。“十二五”以来,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中央和省州累计投入支农资金128.08亿元。海西州相继建成农村道路、扶贫产业园、设施农牧业、高标准农田、日光节能温室、标准化养殖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按照“围绕地区布局产业、围绕产业布局基地、围绕基地培育企业”思路,聚焦枸杞、藜麦、青稞、藏羊、牦牛等特色优势产业,创建都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海西州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10余个国家级、省级平台,累计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4558家,其中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1家、示范社59家、示范家庭农牧场50家。乘势而上,绿色发展步伐加快。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牵引,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累计实施“双减”项目122.5万亩,涵盖粮油、枸杞、蔬菜等作物。认证绿色、有机食品企业85家,绿色、有机产品388个,企业、产品认证规模占全省近4成,位居全省首位;认证有机牧场1092.5万亩、绿色有机枸杞26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有机枸杞出口量位居全国首位;建成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4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可追溯规模达100万头(只);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海西州及都兰县、天峻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重点示范县。革故鼎新,科技支撑持续强化。坚持人才兴农、科技强农,全州完成农牧民技能培训3.21万人(次),农牧民实用人才培训1.01万人(次),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牧民参与到农牧业发展中。推广绿色有机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保护性耕作、牦牛提纯复壮等实用技术,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项。建成国家级农村创新创业园5个,以柴达木藜麦研发中心、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海西综合试验站等平台,开展新品种选育审定、粮食作物提纯保种等科研、中试、集成推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78%、57%、85%。力争上游,品牌强农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编制《海西州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神奇柴达木”海西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工作方案》,率先在全省成功发布首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神奇柴达木”海西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完成品牌授权。启动“柴达木优品”评选活动,107种产品纳入“神奇柴达木优品库”。建立柴达木枸杞价格指数发布机制,柴达木枸杞品牌价值达92.5亿元。面向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启动“三地百柜”建设,首批建设“神奇柴达木优品”专柜78个。在“两站一场”、交通沿线等重点部位投放广告,知名媒体宣传推介,“神奇柴达木”知名度不断提升。和衷共济,农民收入明显提升。优化布局5+5+N的产业体系,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莫河驼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香日德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等重点平台,培育加工企业343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引导“园区+龙头企业+农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等模式发展,复制推广“梅陇模式”,发展良种繁育、农资供应、检验检测等农业新业态,引导小农户参与到现代农牧业发展中,不断强化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来源:柴达木日报 记者:吴婷婷 通讯员:安培祥
转载自“海西发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