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行业新闻
观柴达木美丽乡村图——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这几年
来源:都兰县分公司|发布时间:2022-12-19
迎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海西大地焕发勃勃生机。俯瞰海西全景,一个个美丽乡村犹如启明星一样点缀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近年来,海西顺应乡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在乡村振兴“画卷”上泼墨挥毫,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心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2013年以前,我们镇各村自然条件差、农作物畜牧产品等品种单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村上没有卫生室、活动室、办公场所,一台彩色电视机就算农牧民群众家中最值钱的家电了。”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党委书记韩群说。
如今,走进郭勒木德镇,整齐的砖混新房,干净的乡村硬化道,村村都有标准化的卫生室和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室内有“村村通”“户户通”的电视接收设备,室外有便捷的健身休闲广场,村子里满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郭勒木德镇党委、政府严格落实青海省“八个一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各类帮扶资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强化“造血”功能,以扶贫项目为支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9年以来,郭勒木德镇围绕“巩固、拓展、推进、衔接”等重点,按照“力度不减、政策不变、责任不松”的原则,落实惠民扶持政策,协调解决生态管护员、保洁员等各类村级公益性岗位337个,有效增加农牧民政策性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余元。同时,大力扶持创建村办企业,涌现出红柳村仁达合作社、新华村有机肥加工厂、盐桥村吨包加工车间、拖拉海村饲草种植基地等发展前景较好、带贫减贫能力较强的村级企业,努力打开农畜产品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截至2022年底,20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0余万元。“曾几何时,‘手中无米,叫鸡不理’是乌兰县柯柯镇南沙沟村的真实写照。面对这种局面,南沙沟村党支部始终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各项安排部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来抓,以内生潜力释放为基础,探索出一条‘以治理谋划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反哺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效互动’的发展路径。”乌兰县南沙沟村党支部书记杜国帅说。
如今的南沙沟村乡村治理的基础更加牢固、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极大提振、村集体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村民通过农机就业、门口务工等途径持续创收,一幅产业兴、发展实、乡村美、人喜乐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南沙沟村徐徐展开。
近年来,南沙沟村以柯柯镇“强镇兴村·一领五兴”党建为引领,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历史性的转变,以“服务三农”为抓手,探索成立南沙沟村农机服务队,形成“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的兴村富民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22年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70.63万元,比2021年增收52万元,解决就业岗位24个,彻底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说起近5年的变化,都兰县巴隆乡新隆村党支部书记冶有福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诉说着生他养他的地方,“过去我们这里是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不到6000元,2008年以前村上基本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大部分为泥土路,不仅影响村民日常出行,而且严重影响农作物的耕种和收割工作。村民饮水困难成了老大难问题,只能依靠5个供水点解决饮水问题。”
如今,党的好政策就像一串串火红的枸杞,一年接着一年。村干部带领大家搞牛羊养殖、枸杞藜麦种植,村民收入至少翻了一番,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5万元,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挣,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近年来,巴隆乡聚焦“三链”建设要求,按照“建一个组织、带一个集群、兴一个产业”的思路,创新探索“党组织+企业+产业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产业共建共兴、利益共享共赢。利用帮扶资金60万元,自筹资金46万元,在村内建设占地为3310㎡的枸杞烘干厂房,收益24万元。利用中央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实施枸杞烘道项目,累计收益7.5万元。通过举办第五届德都蒙古牦牛文化节,将文旅融合作为新常态下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关键点、经济发展的突破点、生态保护的支撑点、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民族团结的结合点和富民增收的着力点,切实打造巴隆文化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巴隆、认识巴隆、走进巴隆。
(来源:柴达木日报 记者:李淑娟 通讯员:陈雨露
转载自“海西发布”微信公众号)